附加 第二篇

當人都看見實際神的時候,當人都親自與神自己同生活、同行動、同起居的時候,人心中都把以往多年來的「好奇」放下來了。以往説認識神只是初步,雖説認識,但人心中仍有許多難解的疑雲:神到底來自何處?神到底吃不吃飯?神是否與一般人大不相同?在神的心裏是否是處理所有的人都易如反掌、不在話下呢?神口所説是否都是天上的奥秘?是否所説都高過所有的受造之物?神的眼中是否是發光的?等等這些在人的觀念當中能够達到的。這些是你們當先明白的,而且是當進入的。道成肉身的神在人的觀念中仍是渺茫的神,若不通過實際地認識,人永遠對我也摸不着,永遠不會在經歷當中看見我的作為。正因着我道成了肉身,所以人才「摸不着」我的心意。若我不道成肉身,仍在天上,仍在靈界,那麽人都「認識」我,而且都來俯伏敬拜我,都能在經歷上談出對我的「認識」,但這樣的認識又有什麽用呢?有什麽參考價值呢?難道出于人觀念的認識是真實的嗎?我不要人頭腦的認識,要的是實際的認識。

我的心意隨時在你們中間顯明,隨時都有我的光照、開啓。而我在神性直接作事,不經大腦過濾,也不需多加「調料」,是神性直接作事,人能做什麽?從創世到如今還不是我親自作嗎?以往雖説七倍加强的靈,但無人能明白其實質,即使是知道,但也不透亮。當在神性支配下的人性裏作工的時候,由于是在人所認為的不超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,所以稱為「聖靈」作工。當在直接的神性裏作工時,由于不受人觀念的轄制,不受人觀念中「超然」的限制,是立竿見影、一針見血、直截了當,所以這一步工作更加純潔,速度加倍,人的認識加快,我的説話增多,使所有的人都奮起直追。因着果效的不同,因着作工的方式、作工的性質,因着工作的内容的不同,更因着是我正式開始在肉身中作工,所以綜合上述稱為「七倍加强的靈」作工,這個并不抽象。隨着我在你們身上的作工方式,隨着國度的降臨,因而「七倍加强的靈」也隨着開始作工,而且不斷進深不斷加强。當所有的人都看見「神」、所有的人都看見「神的靈」就在人中間之時,我道成肉身的全部意義隨之顯明,不用人概括自然就都知道了。

從現在作工的方式、作工的步驟、説話的語氣等等多方面來説,現在我口中所説的才是「七靈説話」的原意。以往雖然也説話發聲,但畢竟是在建造教會階段,猶如小説中的前言、目録,并無其實質,今天的發聲才可稱之為「七靈説話」的實質。「七靈説話」的原意是來自于寶座的發聲,即是在神性裏直接的説話。當發聲轉入揭示在天的奥秘這一時刻,便是在神性裏直接説話這一時刻。也就是説,不因着人性的限制,直接揭示在靈界的所有的奥秘、在靈界的實情。為什麽説以往是受人性的限制呢?這個需要解釋,因着在人看來,人誰也揭示不了在天的奥秘,若不是神自己的話,在地之人無人知道,所以就針對人的這一觀念説以往不揭示奥秘是受人性的限制。但細説并不是如此,因為工作的不同,我説話的内容也不相同,所以我就在神性開始盡職時來揭示奥秘,以往是需要在所有人都看為正常的情况下作工,而且所説的話是在人的觀念當中能够達到的。當開始揭示奥秘時,人的觀念無一能達到,不同于人的思維,所以正式開始轉入在神性裏的説話,這就是「七靈説話」的原意。以往雖然是來自于寶座的發聲,但是在人能够達到的基礎上説的,所以説不是在神性裏直接的發聲,因此不是「七靈説話」的原意。

上一篇:  第十一篇

下一篇:  第十二篇

相關内容

第一篇

所有看見我話的人是否真接受我的話語?你們對我是否真有認識?是否真學會了順服?是否是真心為我花費?是否真為我在大紅龍面前作了剛强有力的見證?你們的忠心是否真是羞辱大紅龍的?正是我話語的試煉,才能達到我潔净教會、揀選真心愛我的人的目的。若我不這樣作工,能有誰認識我呢?有誰能從我的話中…

稱呼與身份的説法

要想合神使用,對神的作工得有認識,對神以前的作工(舊約、新約)也得有認識,對今天的作工更得有認識,就是對六千年的三步工作都得有認識。若讓你傳福音,你對神的作工不認識就没法傳。若有人問你「聖經是怎麽回事,舊約是怎麽回事,耶穌當時作的工、説的話是怎麽回事,你們的神是怎麽説的?」你如果…

第五十八篇

摸着我的心意便會體貼我的負擔,便會得到亮光啓示,得到釋放自由,使我心滿意足,使我在你身上的旨意得到通行,使衆聖徒得到造就,使我的國度在地上堅定平穩。現在的關鍵就是摸我的心意,這是你們當進入的路,更是人人應盡的本分。我話就是良藥,是醫治各種疾病的,只要肯到我面前來,就會給你醫治,就…

提高素質是為了能蒙神拯救

提高人的素質也就是要求你們提高領受能力,達到能明白神的話,知道怎麽按照神的話去行,這是最低要求。你跟從我却不明白我説的話,這不是糊塗信嗎?我無論説多少話你們若够不上,怎麽説也不太明白,這説明你們的素質太差。就是因為你們不具備領受能力,我説的話你們根本一竅不通,很難達到應有的果效,…

設置

  • 文本設置
  • 主題背景

純色背景

主題背景

字體設置

字號調整

行距調整

行距

頁面寬度

目録

搜索

  • 本篇搜索
  • 本書搜索

Connect with us on Messenger